學校教科書無論是哪個版本都是採用小螺旋的編排方式,這在學習上有一個缺點,將一個數學觀念分散為幾個小單元學習,隔一段時間,再度學習同樣的觀念,循環週期為幾週到幾個月,如此一來學生尚未完全理解時,就匆匆結束,進入到下一個觀念不相關的單元,造成學習中斷。
以五年級為例:五年級將分數及小數拆成「分數乘法」、「分數除法」、「小數乘法」、「小數除法」分散在上、下學期,原本觀念相通可以一以貫之,卻要隔好久一段時間才來重提記憶。更糟糕的是,還沒培養這些計算能力時,在上學期便出現了「面積」單元,於是面積的長、寬不能出現分數及小數,也不能由已知面積與長,推算出寬了,但這些觀念的整合卻是五年級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,
這樣的編排順序產生矛盾。
![](http://www.gaussmath.com/files/672020425_161.jpg)
(高斯數學教學順序可彈性調整)
國中的數學課程編排,在108學年度新課綱之後,
有幾個單元也採用了小螺旋的編排方式,各版本單元順序改變,不過內容大致相同。
![](http://www.gaussmath.com/files/672020425_162.jpg)
|